亞維儂是歐洲行的倒數第三站,太太平常很喜歡看劇跟跳舞,我們很早就決定要來這兒看看法國一年一度的藝術大節。在城內巷弄漫步之時,忽見大街小巷上滿山滿谷的海報之中,有幾張寫著中文的宣傳,下面印著文化部的字樣,他們都是台灣來的劇團。其中一張綁在鐵杆上的傳單敲了我腦袋一下,上面寫著「男孩」兩字,那是三缺一劇團的偶戲宣傳,我想起他們的總監魏雋展,有天他花了半個下午回答我好些不著邊際的問題。
為三缺一劇團感到高興之餘,我心底狂冒冷汗,那篇欠魏雋展的「非專業」報導,一拖就是一年。歐洲行間大多借宿於當地居民家中,見識到各國文化薰陶下人們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與態度,旅路上我對自己默默下了一個願望,就是從此要當一個專業負責的人,而當一個負責的人,第一個該做到的事情就是物歸原主/位。說起來事小,做起來對我來說是件天大的事,筆者最壞的習慣(之一)就是拖拉。從魏身上借來的時間,也該還他了。
從網站開始以來,宣傳與推廣次文化之外,說實話這些文章都藏著筆者的私心,當採訪各種領域的佼佼者時,不外乎就是希望能透過別人的經驗,來檢視自己,找出平時忽略的盲點,以求進步。所以,這將是一篇筆者的自我檢討,而魏雋展是一面很亮的鏡子。
檢討之一:
身體
與魏的談話時,發現他有持續運動的習慣,當時他正在打太極,也練習瑜珈,他說到瞭解自己的身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對身體的重視,這項習慣在樂手之間是少有的,畢竟除了主唱之外,樂器這個表演媒介對樂手來說永遠大於身體,自然樂器需要身體來彈奏,但比起演員尤其是舞者而言,為了完成一場表演,樂手對體能的需求要比前者少得太多。雖然也曾耳聞某海外樂團將慢跑設定為固定練習內容,或有樂手學習武術,但這在台灣還是少數,一般而言,熟習並且掌控自己的身體不是一件很流行的事情,忘情與放縱才是搖滾主流的價值觀。筆者做為一個樂團的主唱,雖然知道需要一定的肺活量才能做出有水準的表演,但一直沒能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,實在需要好好檢討。
檢討之二
文化輸入為了不同的角色,演員可能得適時輸入新的文化,當時魏為了演出一名客家子弟的角色而參加客家話學習課程,相對而言筆者在創作時極少跳出自己的框框。樂團能夠奠定一種固定的風格固然是件好事,但反過來看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一個戲路很死的演員。希望歸台後能找時間學習南北管音樂,也試著用台語創作。
檢討之三
情境練習
一般來說樂手的練習,無非是透過彈奏或演唱經典曲目,從傑作之中學習。對演員而言,揣摩經典之餘,還會在腦中模擬一個情境,用身體表現出來,譬如說水災,面臨親人的死亡,或各種有張力的情況。這種情境的練習對筆者來說極為特殊,具有相當的挑戰性。也許日後可以嘗試用吉他彈出肚子餓的感覺,或是營造第一天到公司面試而感到緊張的節奏。
檢討之四
閱讀
照魏所言,創造一齣戲時他需要大量的閱讀,可能是為了解特定的時代背景,或是琢磨戲劇主題的細節。筆者在創作音樂時,極少設定主題,更不要說有系統地去閱讀。這樣的創作態度說得好聽是隨興,難聽一點就是鬆散。日後樂團的創作是否可以更有主題性?好讓現場演出的力道可以更集中,有更明確的張力,而不要淪為一種散漫且氾濫的樂團演出?
檢討之五
態度
魏在營運自己的劇團之餘,也會盡可能爭取不同的表演工作機會,像是電視劇的演員,或是舞者。筆者旅歐經過義大利時,恰巧遇到幾位當地劇團的演員,他們的生活型態也不外於此,演戲之餘兼當舞者,甚至是歌手。筆者在經營樂團之餘,其他時間為兼職英文老師,待遇不差,足以支持自己生活以及樂團運作,但得到這份安逸的同時,筆者是否放棄了追求更多磨練,讓音樂成為專業的機會?是否也可以像魏或是那位義大利演員一樣,想辦法爭取更多音樂相關的工作機會?
劇團與樂團,看似不同,但筆者一直相信藝術之間多少能夠互通有無,很感謝魏雋展願意播空,那場對談確實激發筆者許多新的思考,這些想法在腦中困了一年之久,如今整理出來,一方面提醒自己,一方面提供給有興趣的讀者參考,希望所有有心為藝術貢獻的朋友,能夠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出路。也請各位讀者,給所有遠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台灣劇團大大的掌聲。
劇團網誌: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short1player